随着液晶、显示器面板供应方面发出全面涨价的消息,面板产业不断释放回暖信号。多家调研机构也做出了面板价格持续上涨的预判。
(资料图)
6月21日消息,洛图科技数据显示,面板大厂上半年TV面板业务预亏约28亿元,根据面板厂商的经营计划和控盘逻辑,今年7月份面板价格仍将继续上涨,各尺寸面板均已经站在盈亏平衡线之上。
那么,这是否意着面板行业有望迎来产业周期及业绩的拐点?
面板上涨能否持续?
面板价格自今年2月份就进入了一轮上涨期。群智咨询数据预测,今年5月份以来LCD TV面板价格延续此前上涨趋势。洛图科技数据显示,今年6月份,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价格继续大幅普涨,85寸均价上涨20美元,65和75寸均涨10美元,50和55寸分别涨8和6美元。
对于此轮面板价格上涨,迪显信息咨询副总经理易贤兢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涨价主要是面板厂商通过调整稼动影响供需所致。“随着面板产业格局向中国大陆聚焦,大陆面板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处于寡头垄断状态,面板厂商的经营思路从以往的满产满销调整为按需生产,目前看面板价格上涨有望持续到今年9月份。”
当下,面板大厂均保持灵活的产线嫁动率。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,今年6月,大厂G10.5产线稼动率约90%,G8.5/8.6稼动率在80%-85%之间。
“这一面板稼动率并不算高,满产稼动率可达到95%以上。”奥维睿沃高级研究经理荣超平对记者表示,当前电视面板价格进入到一轮小长周期的拉涨阶段,主要是面板厂在经历持续大幅度亏损以后,抛弃过往挤压式竞争的思维,寻求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,通过持续控产的方式,减少面板的生产。
中信证券报告也指出,目前供给端,大尺寸LCD格局已完成向大陆龙头集中,当前利润而非份额成为大陆厂商主要关切,控稼动提价格为核心诉求,目前厂商稼动率整体保持低位。
展望接下来几个月,洛图科技认为,面板价格有望涨至今年8月份-9月份,再维持到年底,厂商全年业绩预计盈亏打平。
在业绩压力之下,面板厂商也在不断寻求对盈亏平衡的突破。在易贤兢看来,今年面板厂商的目标是不亏损。如若今年第四季度面板价格出现小幅下跌,则说明面板厂商或已达到既定业绩目标。当下面板价格的议价权已经逐渐向面板厂倾斜。在市场需求不振、整机厂商减少采购量的情况下,面板厂商还会动态下修生产计划,按需生产。
荣超平则认为,随着电视面板价格持续上涨,今年6月份面板厂TV面板已经开始实现盈亏平衡。虽然亏损面在改善,但是面板厂商仍希望继续控产,让面板价格在今年第三季度能够继续上涨,并实现全年扭亏为盈。6月份面板厂整体稼动率维持在80%,当前面板厂控产态度坚定,今年扭亏甚至盈利的希望比较大。
产业链多环节再度酝酿涨价?
在面板价格回暖预期下,产业链多环节厂商即将涨价的消息也不断传出。有消息称,部分厂商正计划全面调涨三大面板应用的报价,包括电视、显示屏、笔电领域。
在显示器面板环节,调研机构Omdia指出,群创5月份已通知客户要全面调涨显示器面板价格,部分客户也点头答应,显示器面板价格可望全面调涨,其中面板半5成品价格有机会调涨1美元,至于模组价格可能还是持平表现,6月份也可望维持涨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面板玻璃供应大厂康宁也已在5月24日宣布,显示基板玻璃价格将上调20%。这次全球范围涨价将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,覆盖所有国家和地区、各产品组合及世代尺寸。康宁预计随着显示行业持续复苏和典型季节性需求的带动,2023年下半年显示玻璃的需求将会增长。
对于是否会提升市场价格,TCL华星方面表示,后续公司也按照按需生产、动态控产的策略,对产能及价格进行把控。
有分析人士认为,面板上游的“涨价联动”也是面板产业链拐点的信号之一。不过面板产业链企业业绩是否真正复苏,仍需关注市场消费需求表现。
长期回暖亟待需求端复苏
而在需求端,全球电视消费市场依旧表现疲软。不过,目前电视整机企业仍不得不接受面板厂商涨价诉求,以便在下半年的大促买到足够数量的面板,进行备货。
群智咨询预计,TV终端需求同比跌幅收敛,全年前低后高。2023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或同比下降0.8%,TV面板平均尺寸有望同比上涨,带动整体需求面积增长。
洛图科技分析师认为,面板市场的高涨幅并不意味着需求旺盛,在核心工业品市场的博弈中,受供应量和市场影响,买家处于下风。
“对电视整机企业,这一轮涨价超乎预期,但是也缺乏与面板厂谈判的筹码。整个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是才是经营之道,各方都应该找到自己正常的经营方式,正向的利润率,充足的现金流这些都很重要。对整机厂而言,产品升级,产品创新才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。面板市场的长期回暖也亟待需求端实质性复苏的驱动。”荣超平认为。
中信证券指出,在面板产业格局竞争中,国内龙头话语权持续提升,有望优先受益,双龙头目前处于估值低位,向上空间远大于向下风险,建议布局TCL科技、京东方。随着国内整机企业备货前移,供给端海外厂商逐步退出,大陆面板厂商控产坚定。整机厂商也应根据市场动态及时动态调整备货力度。
(文章来源:证券日报)
标签: